Tuesday, October 9, 2007

孝順 VS 愚孝

有無人可以解釋一下咩叫孝順?? 咩叫愚孝??
兩者有咩唔同呢??
諗唔通, 諗唔通!! ^~^

6 comments:

Fish Lamb said...

From Yahoo 知識:

春秋時代有兒子,被父親亂打至手折足斷,仍毫不頑抗。這樣的「孝」,被稱為「愚孝」。「愚孝」就是「順」,就是盲從,就是不管甚麼東西,總知一定點頭的結果。
可惜,中國傳統被提倡的「孝道」中,有不少「愚孝」、盲從的成份。父親偷了羊,犯了法,兒子仍須不分事非黑白,為維持「父子」的權力高低關係,而替父親隱瞞。女兒覓得有情郎,但因為不敢違抗父令,嫁給不喜歡的人,令情郎鬱病而死。這就是「百孝不如一『順』」。
子女雖然受父母養育之恩,有照料、愛護父母的義務,但不代表要把人生中的抉擇權都要白白奉給父母,不代表做甚麼都要像機械人般服從指令。

參考資料:
筆由自主 小竹哲

Westsis said...

hahhaha 我BB 冇喊喎!! 我見到你朋友丫 (AFC 個同事 Lorraine丫嘛)不過我唔識佢所以冇打招呼啫。真係喎! Megan 成程傻傻更更,邊有喊呀?!
;)

我咪係污糟啲 said...

係呀係呀!
咁都好, 無嚇親Megan^^..佢係唔係剩係變臉咋??..hahahhaa...

我咪係污糟啲 said...

Thanks Cin Pan,

以家令我更加明白咩叫愚孝啦!!

多謝你的寶貴資料!!^^

leyond said...

I can't believe cin pan 's Chinese is that good! haha

TenSai~天才~ said...

愚孝-介绍 儒家提倡孝,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,以孝治天下,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,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,如孝文皇帝、孝武皇帝等。儒家也提倡忠,孔子讲:"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"(《论语·八佾》)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:君叫臣死,臣不死,臣为不忠;父叫子亡,子不亡,子为不孝。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。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。其实不然。孟子说:"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"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。虽然说"君为臣纲",但并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。儒家有的说"君不正臣投别国",有的说无道之君,要诛之,或者换掉。关于孝的问题,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。在《韩诗外传》有这么一个故事: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。一天,曾参有了过失――锄草时,误伤了苗,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。曾参没有逃走,站着挨打,结果被打休克了,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。曾参刚醒过来,就问父亲:"您受伤了没有?"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。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:"曾参来,不要让他进门!"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,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。孔子说:"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?舜作儿子时,父亲用小棒打他,他就站着不动;父亲用大棒打他,他就逃走。父亲要找他干活时,他总在父亲身边;父亲想杀他时,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。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,也不逃走,任父亲用大棒打,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。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,难道还不是罪过吗?"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,拿着大棒乱打,如果打死、打伤或者打成残废,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。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,永远无法摆脱。这是"不逃"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。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,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。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,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,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。很显然,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,孔子是不同意的。不该死的,就不能轻易地死去,即使有父命。 愚孝-发展 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认为:"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,人之大行也。"(《荀子·子道》)当鲁哀公问孔子:"子从父命,孝乎?臣从君命,贞乎?"孔子没有回答,出来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:"子从父,奚子孝?臣从君,奚臣贞?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、之谓贞也。"(同上)子从父,怎么能说是孝子呢?臣从君,怎么能说是贞臣呢?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命,才可以说是孝、是贞(忠)。可见,听话、盲从的,孔子不认为就是忠孝的臣子。

总结:“就事论事,而非感情用事。”